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上海科技大学杨晓瑜课题组:手性磷酸催化3-氨基烯丙醇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合成具有连续季碳手性中心的二氢吡啶酮

CBG资讯 CBG资讯 2022-06-22

BeanMaskTM口罩现货发售,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购买



导语


二氢吡啶酮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活性药物分子之中,同时其也是合成其他手性含氮杂环的关键手性中间体之一。反电子需求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是合成手性二氢吡啶酮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多种通过该策略合成手性二氢吡啶酮的报道,然而这些方法都仅适用于β-单取代的α,β-不饱和亚胺底物,导致构建的手性二氢吡啶酮产物C-4位限制于一个手性叔碳中心。由于β,β-二取代α,β-不饱和亚胺较低的反应活性以及实现其立体选择性的难度,通过该策略合成C-4位为手性季碳中心的二氢吡啶酮还未能实现。近日,杨晓瑜课题组报道了利用手性磷酸催化3-氨基烯丙醇现场生成高活性且构型确定的α,β-不饱和N-H亚胺,实现了其与噁唑酮的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高效构建C-4具有手性季碳中心的二氢吡啶酮产物。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可以兼容各种取代的芳基和烷基等。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Org. Lett., DOI: 10.1021/acs.orglett.0c01994)。



杨晓瑜教授简介



杨晓瑜,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俞飚研究员);于2013-2016年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不对称催化方法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合作导师是Dean Toste教授。2016年6月起,杨晓瑜博士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研究员、课题组长。杨晓瑜教授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20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等荣誉,目前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括不对称催化、糖化学等。课题组主页:

http://spst.shanghaitech.edu.cn/2018/0301/c2349a51311/page.htm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课题组页面):





前沿科研成果


手性磷酸催化3-氨基烯丙醇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合成具有连续季碳手性中心的二氢吡啶酮


上海科技大学杨晓瑜教授课题组近期致力于利用手性Brønsted酸催化实现氨基烯丙醇底物的新颖不对称催化反应。2018年该课题组实现了吲哚对环状2-氨基烯丙醇的区域选择性、不对称加成反应(图1a,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3489),该反应属于动态动力学不对称转化(DyKAT),在该反应中手性阴离子配对的2-氨基烯丙基正离子是反应的关键中间体。2019年该课题组通过手性磷酸催化的分子内酯交换反应实现了非环状2-氨基烯丙基叔醇的高效动力学拆分,实现手性噁唑酮产物的不对称合成(图1b,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0315)。今年初,该课题组又通过手性磷酸催化2-氨基苄醇(一种特殊的“3-氨基烯丙醇”)的高效动力学拆分,同时实现了手性4H-3,1-苯并噁嗪这类杂环化合物的直接不对称合成(图1c,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333)。



图1.

(来源:Org. Lett.

 

近日,杨晓瑜课题组报道了利用手性磷酸催化3-氨基烯丙醇噁唑酮的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实现了C-4位为季碳手性中心的二氢吡啶酮的高效合成。作者在研究3-氨基烯丙醇的动力学拆分反应过程中,发现当3-氨基烯丙醇底物氨基用苯甲酰基保护时,该底物在手性磷酸催化下可以原位生成β,β-双取代α,β-不饱和N-H亚胺,该亚胺能够与噁唑酮发生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构建具有连续季碳手性中心的二氢吡啶酮产物(图2)。



图 2.

(来源:Org. Lett.

 

该反应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各种芳基/甲基二取代的叔醇底物以及各类取代的噁唑酮均能很好地兼容(图3)。

 


图 3.

(来源:Org. Lett.

 

作者进一步对3-氨基烯丙醇底物适用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催化剂 (R)-cat B对1,1-二烷基取代的底物具有优秀的非对映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甚至使用甲基/乙基双取代的烯丙醇1n作为底物参与反应时也能获得很好的立体选择性(图4)。

 


图4.

(来源:Org. Lett.

 

对于该反应的机理,作者也进行了研究。开始,作者认为该反应是3-氨基烯丙醇脱水后产生α,β-不饱和N-Bz亚胺5a与噁唑酮发生[4+2]环加成反应,再经水解脱除1-N-Bz保护基生成产物。作者尝试通过缩合反应制备α,β-不饱和N-Bz亚胺5a,但是仅能得到二烯胺产物6a理论上6a还能经过异构化反应生成5a而继续参与反应,但是6a在标准反应条件下不能与噁唑酮发生反应(图5a)。同时,在标准反应中,作者分离到噁唑酮开环产物3a’, 而该副产物在标准条件下也不能进一步发生环化反应,说明3a’不是反应的中间体(图5b)。在该反应中,产物二氢吡啶酮1-N不含有Bz基团,这是该反应的一个特别之处。作者通过选择性N-苯甲酰化反应合成了1-N-Bz产物7a,而该产物在手性磷酸催化下与水不能发生水解脱除(图5c),说明7a也不是反应的中间体。由此作者认为较为罕见的α,β-不饱和N-H亚胺10a才是可能的反应中间体。作者通过光催化烯丙基叠氮化合物的脱氮异构化反应制备了10a,但仅能得到一个E/Z混合物;直接将该混合物投入与噁唑酮的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能够顺利获得该反应的标准产物3a,从而证明该反应很有可能是通过α,β-不饱和N-H亚胺10a中间体进行的(图5)。



图5.(来源:Org. Lett.

 

基于以上的机理实验,作者提出了该反应的机理(图6)。3-氨基烯丙醇在手性磷酸作用下发生环化生成INT B,该中间体继而发生重排反应脱去苯甲酸得到构型确定的α,β-不饱和N-H亚胺 INT C。另一方面,噁唑酮在手性磷酸催化下生成烯醇中间体INT A,在手性磷酸双官能团催化作用下,两个中间体发生endo-型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得到双环中间体 INT D,该中间体通过开环异构化反应即能得到二氢吡啶酮产物3。另一方面,α,β-不饱和N-H亚胺中间体 INT C发生异构化得到二烯胺中间体INT E,该中间体能够进攻噁唑酮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到噁唑酮开环副产物3’



图6.(来源:Org. Lett.

 

总结,杨晓瑜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通过手性磷酸催化3-氨基烯丙基叔醇与噁唑酮的不对称[4+2]环加成反应,以高达20:1的非对映选择性和98:2的对映选择性合成具有连续季碳手性中心的手性二氢吡啶酮产物。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底物适应性,适用于各类取代的噁唑酮以及不同取代的烯丙基叔醇底物,甚至1-位甲基/乙基取代的底物也能获得较好的立体选择性。作者通过控制实验研究揭示了该反应的机理,即该反应的关键中间体是3-氨基烯丙醇在手性磷酸催化下现场生成的一类较为罕见的构型确定的β,β-二取代α,β-不饱和N-H亚胺中间体,利用该中间体的进一步不对称反应发展正在作者的实验室进行之中。

 

杨晓瑜课题组硕士研究生贺顺龙为该文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科技大学的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于Organic Letter上(Org. Lett., DOI: 10.1021/acs.orglett.0c01994)。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安全复工 安心生活
BeanMaskTM口罩现货发售,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购买


海南大学王博课题组:Zn(0)催化的温和条件下硝基芳烃的选择性氢化还原浙江理工大学李传莹课题组:通过α-亚胺铑卡宾的1,3-酯基迁移反应合成环丙烷
香港科技大学童荣标课题组:海洋天然产物Penostatins A和C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
兰州大学曾会应课题组:光能促进的无过渡金属和光敏剂的分子内C–O断裂及芳基重排反应
南开大学汪清民教授团队:二酰基过氧化物对甘氨酸类衍生物α位烷基化合成非天然氨基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